锌镍电池与镉镍电池、铅酸蓄电池相比,在比能量、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使该系列电池的研究开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国的LawrenceBerkeley研究所、通用汽车公司(GM)、能量研究公司(ERC)以及日本的汤浅公司、松下公司、蓄电池公司、三洋公司等先后开展了密封锌镍电池的研究。 锌镍电池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锌电极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的形变及枝晶生长、溶解于电解液中的锌酸盐反应产物对镍电极的毒化以及内部气体的复合。围绕上述问题,国内外在锌电极及电解液组成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为了抑制锌电极的变形与枝晶生长,在Zn电极活性物质中添加适量的Ca(OH)z以形成锌酸钙[CaZn2(OH)s·H20],从而降低Zn电极在碱性电解液中的溶解;采用含LiOH和NazSiOs的混合电解液延缓锌酸盐的溶解与沉积;发展碱性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增加一个催化复合装置则有利于加快气体复合速度、降低电池内压。 尽管上述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锌镍电池的实用化进程,并曾有少量商品化电池报道,但深度循环时,锌电极形变及枝晶生长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使得电池充放深度被限制在60%以下,影响了锌镍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而对于碱性锌锰电池可充电池体系来说,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由于正极Mn02在碱性溶液中的可充性极差,电池即便在35%的浅充放电深度下,仍只能获得200周左右的循环寿命。
相关推荐: